浏览次数:发布日期:2020-04-27 11:06
“阳气是治疗人体疾病的良药”、“养生治病首要扶阳”、“现代人80%阳气不足”、“阳气若足千年寿”……在中医艾灸相关的热销养生书籍中,你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字眼。的确,阳气对人体至关重要。
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。如果没有太阳,地球上也不会有生命。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阳,生命就会停止。长寿的人往往是阳气足,相反,如果阳气不足,就会有折寿的危险。我们的身体是否强壮,能否抵御外来邪气的侵袭,取决于这个阳的功能。中医认为,阳气在人体内主要有三大功能:一是生化功能,人体依靠阳气生化血液、津液;二是宣化作用,人体的气血、津液主要靠阳气输运、传播;三是卫外作用,即抵御疾病。
既然阳气这么重要,你一定想知道,阳气在体内有什么脾性?它是怎么被损耗的?
阳气有涨落的规律,春天阳气开始生发,夏天到了极限,秋天开始收敛,到了冬天就藏起来了。一天中,白天相当于春夏,夜晚是秋冬。也就是说,每天早上醒来睁开眼睛,体内的阳气就开始生长。中午,阳气升到极限,然后下降。到了晚上,它就潜伏起来。当阳气入阴时,人就准备好睡觉了。生物钟实际上是按照阳气定律运行的。
1、作息失调伤阳气
你有多少次觉得,不管你睡了多少觉,醒来还是觉得困?这是因为你的生物钟不正常,损耗了你的阳气。作息时间和阳气升降的规律相违背时,阳气消耗的很快,因为你睡得晚,即使你睡到中午也没用。
2、过度劳累耗阳气
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也会加速阳气的流失。人体内的阳气处于动态状态,但当人们进行剧烈运动时,阳气就会向外放射。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有一句话叫“阳气者,烦劳则张”。中医提倡静下心来,特别是在晚上,晚上阳气潜藏时,避免剧烈运动。
3、过多食用生冷伤阳气
有些人喜欢喝冷饮,但吃后容易拉肚子,造成身体不适,其实这也是阳气不足的表现。
艾灸是提高人体阳气的最佳方法!“灼艾第一,丹药第二,附子次之。”——《扁鹊心书》
其中灼艾说的是艾灸。艾灸是中医五大主流疗法中唯一具有综合物理和药理疗效的学科。艾灸时释放的近红外线比远红外线强。10-15mm的近红外线穿透力较强,能将艾烟中的有效成分输送到脏腑和病灶处。艾烟烧后的作用更强,加上火属阳,所以艾灸是古代和现代公认的补阳最有效的方法。
艾灸是中国传统针灸中的一种灸法,是用灸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,并通过刺激气的活动来调节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紊乱,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。
艾灸四穴:大椎穴、神阙穴、肾俞穴、足三里穴。
大椎穴位于人体颈部下部,第七颈椎下凹处。如果突出的骨头不明显,让患者移动颈部。固定的骨段为第一胸椎,与肩平。大椎穴归属脉,灸此穴有保健、延年益寿等功效。
神阙穴即肚脐,又称脐中,是人体任脉上的穴位。它位于与命门穴平行的肚脐处,灸此穴有使真气充盈,精力充沛,精神饱满,腰肌强壮,面色红润、耳聪目明、轻身延年等作用。
肾俞穴位于人体腰部。当第2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肾前穴归属足太阳膀就经,艾灸此穴有补肾助阳、调节生殖功能,缓解腰痛、肾脏病、高血压等作用。
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,犊鼻穴下3寸,距胫骨前一横指(中指)的地方。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,灸此穴具有调节机体免疫、增强抗病能力、调节脾胃、补中益气的作用。
以上四个穴位,每天可以艾灸1至2个穴位,每6次灸15-20分钟,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。
灸穴顺序应自上而下,由内而外,如果有时间,可最后艾灸脚上的涌泉穴,避免上火,艾灸时不宜受风凉,保持心情平静。
康道中医培训网提示:饭饱不宜灸,大汗淋漓不宜灸。灸后毛孔扩张,所以不适合半小时内洗澡,避免寒气入体,艾灸一向是慢功出奇效,无论是养生保健,亦或防治疾病,都需坚持。